Source: Edward Whitaker/racingpost.com
不過要爛地才行
全日焦點本應是古活盃,不過天雨關係使賽事失色。首先有冷門馬「湄公河」(Mekong)退出,原應影響不大。但是高仕登亦決定將「弦樂器」(Stradivarius)退出,雖然場地天陰,但是恢復速度比較慢,退賽。據知「傳教團」(Spanish Mission)在好地賽事發揮較佳,亦退出比賽。剩下八匹,贏出英國冠軍長途盃的「真章」(Trueshan)有黃金機會,雅士谷金盃反而退出,古活盃機會亦很高。「出逃富翁」(Sir Ron Priestely)今次代半弟出戰,能否克服場地呢?古摩亞有五匹,四匹是岳伯仁,當中以「聖雅之路」(Santiago)成為最有支持的。到能不能在增程中找到出路?「蛇紋石」(Serpentine)由主力騎師莫雅策騎也不能小看,能不能在葉森打吡後再次證明。全球彩池與外圍賠率差不多。
起步後「聖雅之路」慢閘,賽事首先由「豐裕路」(Nayef Road)率先帶出,接著就有「土兵之歌」(Amhran Na Bhfiann),至於「蛇紋石」以及「出逃富翁」亦選擇不放,與大熱門「真章」拍齊。接下來有「日光之子」以及「應聲而出」(Away He Goes) ,包尾是「聖雅之路」,頭尾馬距離並不遠。
這場賽事中馬匹全程外疊,避免在較差的草地進行。跑到中真的「豐裕路」拍齊的不是「士兵之歌」而是「真章」杜范欣似乎在餘下賽事很有信心。轉入直路馬匹再移出,「真章」發力比「豐裕路」反應較佳,「出逃富翁」亦跟在「真章」之後,此時「日光之子」追了不少,「應聲而出」也是一樣。此時「士兵之歌」最早乏力。最後200米,挑戰「真章」的有「應聲而出」,「出逃富翁」維持在第三位。「日光之子」乏力,改由「聖雅之路」追近。最後「真章」越帶越遠,杜苑欣把握這次黃金機會輕鬆大勝。至於第二位仍然是「應聲而出」,「出逃富翁」第三。
「真章」在原馬主放棄下,三歲時取下四場頭馬,馬匹在此一直都在哩半角逐。即使四歲也是一樣,轉折點是伊波讓賽,雖然跑獲第六但成關係,9月轉戰王長途表列賽取下勝利,及後在起票支持下,大勝英國冠軍長途盃。今年重新由原馬主接手,由奧蒙特錦標跑亞軍,原定角逐雅士谷金盃,但因場地乾快退出比賽。接著在諾芬伯蘭碟跑獲第六,頗有追勢,但是最後幾步受制負磅未能發揮。今次贏一級賽有特別意義。「應聲而出」繼杜拜金盃後,再一次爆冷入位,「出逃富翁」表現不錯,亦證明出路多了,但是又受傷了。靳恩亦再次表示,「真章」退出金盃是正確選擇。相當「弦樂器」退出古活盃也是正確選擇,也許是時候可以安排一個國家狩獵種馬位置,差在哪個育馬場願意收留。
新聞來源:racingpost.com
賽日花絮:杜苑欣立即On Fire,先在1000米讓賽憑著「穩定福」(Lord Riddiford)贏出二班1000米賽事後,再憑「展雄財」(Showcasing)子嗣「鐵翼傳奇」(Sister in the Wings)贏出1200米處女馬賽。僅僅三場立即來個大三元。
2021年7月27日
古活盃(一級賽)英國冠軍長途系列賽
古活 草地3219米 三歲或以上馬匹 場地:軟地(Soft)
1.「真章」(Trueshan)
詳見血統表
2.「應聲而出」(Away He Goes) 3-3/4
Farhh – Island Babe (Kingmambo) 15-3-4-3
3.「出逃富翁」(Sir Ron Priestely) 1-1/2
Australia – Reckoning (Danehill Dancer) 14-8-2-2
4.「聖雅之路」(Santiago)
3-3/4
5.「豐裕路」(Nayef Road) 1
6.「蛇紋石」(Serpentine)
鼻
7.「日光天子」(Emperor of the Sun)
頸
8.「土兵之歌」(Amhran Na Bhfiann)
17
退出馬匹:「弦樂器」(Stradivarius)、「湄公河」(Mekong)、「傳教團」(Spanish Mission)
勝負距離為與前駒距離
賽時:3:37.05
真章(法) 2016年2月24日出生 棗毛
賽績:14戰7冠2亞 獎金:644,175英鎊
練馬師:靳恩 馬主:Singula Partnership
Planteur(法) 田園莊主 2006 棗 |
Danehill Dancer 1986 灰 |
Danehill |
Mira Adonde | ||
Plante Rare 2002 棗 |
Giant’s Causeway | |
Palmeraie |
||
Shao Line(法) 1998 棗 |
General Holme 1979 栗 |
Noholme |
General’s Sister |
||
Marie d’Altoria 1991 棗 |
Roi de Rome |
|
Marie de Lempire |